这篇禅宗心要,仅50字,蕴含照亮心源的无尽藏,人人皆可点亮自家灯火。

西江月(三)

【宋】张伯端

我性入诸佛性,诸方佛性皆然。

亭亭蟾影照寒泉。一月千潭普现。

小则毫分莫识,大时遍满三千。

高低不约信方圆。说甚短长深浅。

图片

1. 我性入诸佛性,诸方佛性皆然。

【释义】:我的本性与十方三世一切觉悟者(佛)的本性相通相融,而十方世界所有觉悟者的本性,其体性也是如此,并无分别。

【感悟】:所谓'我性’,乃是人人胸中本自具足、那一点炯炯灵明、亘古常照而不昧的真心。

此心此性,与三世诸佛历劫修行所证得之圆觉妙性,其体浑然如一,了无丝毫间隔。

譬彼百川竞流,终归大海;万派千差,水性无别。

众生与佛,其间所隔,不过一念之迷悟而已;若能一念回光返照,识自本心,则此心即是佛,佛即是此心,刹那间灵光独耀,与法界光光相涉,圆融无碍。

此是何等恢弘壮阔之境地,教人于纷纭万象、生灭迁流之中,蓦然回首,觑见那不增不减、不垢不净的自家本来面目。

此一彻悟,乃万千法门修行之基石,亦是生命得以安身立命、寻得永恒归宿的磐石。

2. 亭亭蟾影照寒泉。一月千潭普现。

【释义】:譬如那皎洁的月影,静静地映照在清冽的泉水之中。天上一轮明月,却能同时映现在成千上万的潭水里,无处不现。

【感悟】:此喻将前句'佛性皆然’之高深玄理,化作一幅清空灵澈、触目可感的心灵图景。

碧空之上,天心孤月,朗照无私,清辉遍洒,正是那唯一真实、周遍法界的真如佛性之绝佳写照。

大地之上,千潭万水,或深邃如渊,或浅白可见,或澄静无波,或涟漪轻泛,恰如芸芸众生之心念,千差万别,根器各异。

月体本空,未尝有意入水;潭水亦然,未尝刻意邀月。月影却能无碍遍印于每一处水面,不因水之大小、清浊而有取舍。

佛性亦是如此,湛然常寂,如如不动,不增于圣,不减于凡。只因众生心湖之澄澈或浑浊,遂有佛性朗然显现与暂时遮蔽之别。

心水若能止息妄念,澄清如镜,如古井深潭般波澜不惊,则自性之月华自然映现,光明遍照;心若随境生波,妄想纷飞,则月影破碎,难睹其圆明之相。

此'一月普现’之胜境,非从外得,全赖一念心源之澄明。一念回机,放下攀缘,即与此清净本然之寂静光明当下契合。

图片

3. 小则毫分莫识,大时遍满三千。

【释义】:这佛性(或真如、大道)体察起来,细微到极致时,小到连一毫一分都难以察觉和辨识;但当它展现其广大体用时,则能充塞遍满于三千大千世界,无所不包。

【感悟】:此句以极简之笔,道尽了真如自性体用之不可思议,其玄奥精微处,正在于这'小大由之’的无碍自在。

言其'小’,是指其体性幽微灵妙,潜藏于六根未对六尘、一念未萌之先,非凡夫肉眼所能窥,亦非世智聪辩所能测度。需以般若智慧深沉观照,于万缘放下、心念寂然之处,方能于刹那间瞥见其些子灵光。

言其'大’,是指其妙用广大无边,周遍于十方三世,充塞于大千世界,无一微尘能出其范围,无一刹那能离其作用。如太虚空一般,含容万象,森罗万有皆在其中,却又不染一尘,不着一相。

此小大之间,看似有天渊之别,究其根本,实是同一真如本体在不同层面、不同因缘下的自然显现。

修行之人若要体证此性,既要于极微细处下手,于起心动念间观照,不放过一丝染净;亦要于极广大处相应,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,与万物同根,与天地一体。

图片

4. 高低不约信方圆。说甚短长深浅。

【释义】:这本然的佛性,其存在与显现,不会受到高低、方圆等外在形态或约定俗成的标准所局限。既然如此,又何必去分别议论它的长短、深浅呢?

【感悟】:此句是对前文的总结,亦是破除分别执着的高妙开示。

世间万法,因缘和合而生,故有高低、方圆、大小、长短、深浅等种种对待之相,此皆是现象界之暂时显现,如梦幻泡影,并无永恒不变之实体。

真如佛性,作为宇宙万有之真实根源,其体本自空寂,离一切名言相,绝一切二元对待。

它不因所依之形器高大而增益,不因所处之境遇卑下而减损;不为方圆之规矩所束缚,不为长短之尺度所衡量。

它恒常如如,平等普照,无所拣择。凡俗之心,往往沉溺于外相之分别,执着于名言之概念,由此生出种种计较、爱憎与烦恼。

而彻悟大道之人,深知此性本自具足,圆满无缺,故能于一切境界中'不约信方圆’,随缘应物,心无挂碍,如行云流水般任运逍遥。

一句'说甚短长深浅’,更是如雷霆之音,震破我等凡夫以有限知见去揣度无限实相的迷梦,警醒吾人放下一切妄想分别,当下回归自心,本地风光即现,不二法门自开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别忘了点赞+在看

图片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